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东北匪事

第726章 缅甸风云(十四)——一个字“打”

东北匪事 豆瓣算 2109 2025-05-05 05:51

  1945年7月25日早上,缅甸方面军的空军侦察机在仰光及其周边海域发现大量的米国军舰,而且仰光外围的英国远征军士兵根本就没有撤退的迹象。

   关键是,在仰光港口,不少米国军队正在从大型运输舰上向港口转移。

   重型装备也在源源不断地从运输船上卸下来。

   龙云知道,英国人不会走了,米国人还掺和进来了。

   这仗还得继续打下去。

   昨天晚上,蒙巴顿还亲自给自己发电报请求自己给他们几天时间撤离,那个时候自己还本着能不打仗就尽量不要打仗的原则,居然同意给英国人两天撤离的时间。

   没想到,一个晚上的时间,情况就来了一个大反转。

   米国人全面插手,英国人居然说他们说话不算了。

   好吧,既然这样,那就打吧。

   关键的是,刘东风向东北方面反映了这个情况,而东北方面反应也很给力。

   明确表示,第二批增援的飞机已经在调度之中。

   周浩的意思很明确,对缅甸的支援是没有底线的。

   上午九点,东北志愿航空队四千多架飞机已经在天空完成编组,黑压压地飞向仰光方向。

   米国海军的雷达和侦察机几乎同时发现黑压压的敌机,如乌云压顶一般飞了过来。

   凄厉的防空警报拉响了整个莫塔马湾。

   在天上巡逻的一半舰载机迎和黑压压的机群就飞了过去,他们是真正的勇士,每一个飞行员都很清楚,他们很有可能冲不透敌机的机群,就会被打得稀巴烂。

   但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

   在航母上待命的其它一半战机这个时候也在全力起飞。

   在甲板上,他们就是一块别人随时都可以吃的肉,只有升到空中,他们才能从猎物转变成猎人。

   这个时候,对于米国飞行员来说,他们已经不需要什么队形了,只要升空的飞机就直接冲向敌机。

   他们的目的就是尽他们最大的能力消灭来犯的东北志愿航空队的飞机。

   面对普通飞蛾扑火的米国飞机,我方的飞机没有丝毫的客气。

   还在射界外就开始了预判设计。

   被弹雨笼罩的米国飞机被击中就是一个概率的问题。

   不少米国战机在我方战机的弹幕攻击下,还未进入有效射程就被打成了烟花。

   看着天空不断闪现的漂亮火团,下面观战的蒙巴顿鲍森和华尔兹三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通过望远镜,他们很明显看到己方的飞机损失速度远远超过了对方。

   更加糟糕的是,对方的飞机还是己方的两倍。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二战中,轰炸机和战斗机的对决,战斗机并不是处于绝对的优势,相反,轰炸机的对空火力往往是战斗机的两倍以上。

   而且,轰炸机的防御能力更加强大。

   孙中,是一名攻击机飞行员,他的主要攻击武器,就是位于机头部位的30毫米加特林机关炮,备弹量1500发。

   在对地支援作战时,他可以携带近两吨的各种规格航弹。

   扔要航弹之后,就是他头部那门30毫米加特林机炮了,对于每分钟六百发的射速,孙中感觉很满意。

   一个短点射,几十发炮弹就出去了。

   30毫米的穿甲弹,足以穿透任何战役坦克的顶部装甲。

   所以,攻1攻击机又有坦克杀手的称呼。

   但是,在海战中,战舰的装甲动不动就是10厘米以上,30毫米穿甲弹根本就不够看。

   所以,在对水面舰艇的攻击中,尤其是大型水面舰艇,攻1攻击机一般携带的就是四枚500公斤的航弹,要么就两枚一吨的鱼雷。

   这次攻击作战中,孙中的任务是俯冲攻击米国海军的主力战舰,因此孙中的座驾携带的就是四枚单重就有500公斤的航弹。

   杀透米国舰载机的拦截后,孙中迅速找到一架米国的重型航空母舰。

   在孙中的前面已经有一架歼1战斗机向目标航母发起了俯冲。

   在距离目标大约还有八百米的时候,前方的战斗机突然被打得凌空解体。

   但是,他所携带的航弹却没有被引爆,仍然在惯性的作用下,飞向目标航母。

   在目标航母将防空火力转向孙中的时候,孙中已经飞到距离目标六百米的距离。

   没有丝毫犹豫,孙中一次性扔到四枚500公斤的航弹,攻击机一轻,强劲的双引擎带着孙中快速机动,摆脱了目标航母的防空火力。

   在这个时候,可还有一架轰炸机和一架战斗机贴近水面向目标航母飞去,他们携带的是鱼雷。

   饱和攻击之下,目标航母的防空火力顾此失彼,结果被三枚500公斤的航弹以及四枚鱼雷几乎同时命中。

   这艘重达五吨的重型航母,瞬间冒出巨大的火球和浓烟。

   航空甲板上被炸出直径二十几米三个大洞,几层甲板都给炸穿了。

   然而,对于这艘航母来说,最为致命的还是三枚重型鱼雷在它的同侧吃水线位置炸出了直径二十几米三个大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