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末:乱世崛起

第356章 崇祯十年

明末:乱世崛起 小香烟 2079 2025-04-29 10:12

  清兵再度绕道入关的消息,传入曹变蛟的耳中,曹变蛟顿时面色阴沉无比。

   在广宁四卫附近,清兵大规模汇聚,俨然一副夺取广宁四卫的架势。

   为此,曹变蛟绞尽脑汁的开始安排布防,只要清兵敢进攻,一定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然而,曹变蛟万万没想到,清兵竟然给他来了一招声东击西。

   为了缓解京师的压力,曹变蛟尝试对清兵发起进攻,但对方的防守也极为严密,根本没有什么机会。

   曹变蛟又想着抽调兵力回援京师,可兵力刚刚调回山海关,清兵就对他们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让得他不得不调回兵力。

   但兵力一调回,清兵立即撤退,时机把握的极为恰当。

   至此,曹变蛟便彻底明白,山海关到广宁四卫一带,已经被建虏渗透成了筛子,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掌握当中。

   曹变蛟立即遣人送信给崇祯皇帝,说明神机营面临的处境。

   崇祯皇帝得知后,让曹变蛟不必回援,伺机给以清兵重创。

   清兵入关,在京师附近肆虐一个多月,劫掠人口牲畜十余万,钱粮无算。

   卢象升收到调令,立即回援京师,在十一月中旬抵达京师附近。

   阿济格第一时间就收到了大明朝堂高官送来的情报,所以不急不缓的带着人口牲畜退出关外。

   卢象升只好领兵出塞追击,救回了七千多名被俘的百姓,担心有埋伏,便没有继续追击。

   崇祯皇帝决定,以卢象升代梁廷栋,任命卢象升为宣大总督,仍兼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镇守宣府、大同一带,并第二次赐尚方宝剑。

   卢象升在居庸关正式就任,其后驻扎阳和(今山西阳高)。

   时间来到崇祯十年。

   自卢象升到北方后,河南、湖广一带的农民军就逃过一劫,之后迅猛发展,人数愈来愈大,范围越来越广。

   崇祯皇帝心中后悔调动卢象升,却不能表现出来,便默默记恨上了主张调回卢象升的内阁首辅温体仁。

   恰巧温体仁欲置钱谦益于死地,指使陈履谦诬告钱谦益“款曹击温”(拉拢曹化淳、打击温体仁),因而激怒曹化淳。

   曹化淳当着崇祯的面告御状,崇祯皇帝怀疑温体仁有党羽,便下旨让曹化淳大力追查。

   不久,陈履谦父子被抓进东厂严刑审讯,所有罪行查清,事情就是温体仁一手策划的。

   崇祯皇帝得知后,立即将温体仁的同谋张汉儒斩杀。

   温体仁得知后,向崇祯帝上疏,假意引疾乞休,自以为崇祯帝会念在他多年劳苦,从而温旨挽留。

   然而,次辅张至发在温体仁的乞休奏疏上已票拟好谕旨呈进时,崇祯帝毫不犹豫地提起朱笔,抹掉张至发的意见,批上三个大字:“放他去!”

   奏疏批答传到温体仁那里,正在吃饭的温体仁一看到“放他去”三字,瞬间大惊失色,以致筷子掉到了地上而不自知。

   京城百姓听到温体仁去职的消息,欢声雷动,妇孺都举手相庆,可见温体仁有多么不受百姓待见!

   这次清兵入关大肆劫掠,兵部尚书张凤翼畏罪自杀,崇祯皇帝决定起复在家丁忧的杨嗣昌,所以直接下旨夺情,命杨嗣昌回京接任兵部尚书。

   杨嗣昌三疏请辞,崇祯帝不许,只好抵京赴任,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的中心。

   杨嗣昌在家丁忧之时,便关心时局。

   所以,每次皇帝召见谈话,杨嗣昌都能对答如流,侃侃而谈,与前任兵部尚书的呆滞木讷之状,截然不同。

   加上杨嗣昌心中早有对剿贼的规划,且熟悉典章故事,富有辩才,每每对答都让崇祯皇帝刮目相看。

   因此,每次君臣相谈,都远远超过规定时间,在用兵剿贼之事上,崇祯皇帝对杨嗣昌几乎言听计从,甚至惊叹:“用卿恨晚!”

   杨嗣昌对明朝未来的规划,可归纳为三点:一、攘外必先安内;二,足食然后足兵;三、保民方能荡寇。

   杨嗣昌所提的三点纲领,其实都是为了实现他“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

   这一计划的执行,总督洪承畴和总理王家桢的配合尤为重要,洪承畴已在围剿农民军的过程中,证明了自己的才能,但王家桢被杨嗣昌认为是个庸才,能堪大任。

   于是,杨嗣昌多方询问,终于在好友礼部侍郎姚明恭的介绍下,选定了两广总督熊文灿,并向崇祯帝推荐熊文灿接替六省总理的位置。

   各省督抚在杨嗣昌的指挥下,围剿农民军有了非常大进展。

   李自成大军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李自成部溃败,之后又在陕西遭到几次战败,精锐尽失。

   张献忠在进袭南阳的战斗中,与左良玉军遭遇,结果被左良玉军大败。

   张献忠自己身受重伤,多亏了义子孙可望拼死相救,才得以脱险,最终带部队退居谷城(今属湖北)。

   在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下,起义军的动静越来越小,起义反明浪潮进入低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