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悬疑灵异 路漫漫且行且珍惜

第138章 杨慎

路漫漫且行且珍惜 陌生花 2129 2025-05-10 10:17

  月的这一世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十一月初六日。

   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取名为杨慎。

   他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出生于书香门第,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

   七岁时,杨慎的母亲教他句读和唐代绝句,常能背诵。

   弘治十一年,十一岁的杨慎与云南永昌张志淳之子张含订为金石之交。

   弘治十二年四月,杨慎第一次出京,随其父杨廷和回蜀守制,奉祖母叶氏柩葬于新都城西门外祖茔。

   杨慎还模仿名贤作《吊古战场文》,叔父兵部侍郎杨廷仪见文中“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数语,不禁击节称赞。

   祖父杨春阅后建议杨慎拟作贾谊的《过秦论》,杨慎第二天呈上一篇拟作,议论秦朝得到天下而很快迅速灭亡的教训,与贾谊的很多观点都相契合。

   祖父杨春读后又惊又喜,称杨慎有贾谊之才。

   弘治十四年夏,父亲杨廷和守丧期满,杨慎随父经汉中、西安、邯郸等地入京,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马嵬坡》等诗记录这些事情。

   同年秋天,杨慎跟随进士魏浚学习,创作的《黄叶诗》轰动京师。

   当时茶陵诗派的首领、内阁首辅李东阳见诗后大为赞赏,遂收杨慎为门生,并称杨慎为“小友”。

   大学士李东阳又命杨慎仿作诸葛亮《出师表》和傅奕《请汰僧尼表》,李东阳阅览后称赞其韵味“不减唐宋词人”。

   弘治十八年二月,杨廷和与张元祯同主会试。

   杨慎在礼部考场侍奉杨廷和。

   时崔铣试卷在分考刘武臣帘下,疑其刻深,没有被录取。

   杨慎看到了后十分喜欢崔铣奇隽的文字,向父亲推荐。

   杨廷和便提拔崔铣为《诗经》魁。

   崔铣知道了后用“小座主”称呼杨慎,二人结为知己。

   明武宗正德元年秋,杨慎与同乡士子冯驯、石天柱、夏邦谟、刘景宇、程启充成立丽泽会,又与山东即墨的蓝田和云南永昌的张含结社唱和。

   正德二年春,杨慎第二次出京,与弟杨惇回到家乡应试,按照惯例进入县学,成为王颖斌所教授的弟子员。

   八月,杨慎与弟杨惇同举四川乡试。

   四川提学刘丙批阅杨慎的试卷,称赞他为罕见的奇才说道。

   “我不能像欧阳修一样,但是我却得到了苏轼这样的学生。”

   当时评论的人都认为刘丙慧眼识人。

   九月,发榜时,杨慎果然被点为乡试第一。

   杨廷和不以科第中举接连不断为喜事而是说道。

   “读书第二,登科第三,修身齐家,乃是第一件事。”

   正德三年,杨慎参加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已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

   不料天命却是在此时插手了,一点烛花落到考卷上烧坏,以致名落孙山。

   遭此意外的打击,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

   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杨慎终于在正德六年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从此,杨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

   正德八年正月,杨慎继母喻夫人病逝于京师。

   二月七日,杨慎代父亲杨廷和函致陕西巡抚蓝章,称杨慎将亲自带着喻氏的灵柩回到四川,请求派遣人马护送。

   二月二十七日,杨慎第三次出京,与王安人扶继母喻夫人的灵柩离开京师回到家乡。

   杨慎一行人到达陕州,巡抚蓝章遣使者迎接。

   抵达西安后,蓝章又设馆饯别杨慎。

   杨慎离陕西后,于途中四月二十三日向巡抚蓝章致函答谢。

   服丧完毕后,杨慎恢复翰林院修撰的职务。

   正德十二年,因明武宗喜欢到处巡游,不理朝政。

   杨慎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责武宗“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

   武宗根本不理睬,依旧我行我素。

   杨慎无可奈何,只得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正德十六年,世宗即位后,授杨慎为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

   嘉靖二年,杨慎参与纂修《武宗实录》,充任纂修官。

   杨慎利用给世宗讲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教育世宗。

   如对已判死罪尚未诛杀的佞宦张锐、于经等人,由于大肆行贿,世宗破例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杨慎在经筵讲课时,便特地讲解《舜典》。

   “圣人设立赎罪的法子,是用于不大的罪过的,是为了让百姓自做新人,如果是首恶或大奸,没有可以用钱财赎免的道理。”

   世宗听后很不高兴,常常借故停止讲书。

   杨慎因性格耿直,既失欢于皇帝,又结怨于权奸。

   虽胸怀壮志,力图报国,但其政治才能在当时是难以施展的。

   在内阁“大礼议”的纷争中,突出表现出杨慎的“叛逆”风骨。

   当时,张璁、桂萼等新贵为迎合上意,攀附权奸,主张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加入睿宗,杨廷和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