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先生之中,最负声望的,当然是方中通,他是明末大儒方以智的公子。”陈天仇说着,把书翻到了末页,指着书页上的字说道,“这书的编辑者有十多位,以方中通为首。他和父亲一起向穆尼阁问过学,也就成了大明数学界的领袖人物。”
“哦,是这样啊。”
许纬辰仔细地看了看,书页上编委会成员的名字不少,有揭暄、王锡阐、梅文鼎、张雍敬等人,不禁大为惊讶:“梅文鼎这样的大家,你们也请到了?”
“哈哈,我们哪里请得到。”金和光笑了起来,“天仇不是说了嘛,方中通是学界领袖。有他出面,别人才会应邀而来。”
“那你们是怎么请到方中通的?”
“我们也没请,他是自己来投的。”陈天仇摇了摇头说道,“据他自己说,他于顺治十六年前往京师,向汤若望求教,后来一直住在京师。去年南京光复,他从京师辗转南下,今年年初才到南京。”
“那可不容易啊。”
“是啊,他有一大家子人,包括三个儿子,一路上非常狼狈。”
“咦,这个揭暄我似乎从未听说过,是什么来头?”
“揭暄是老先生当中最年长的一位,今年已经六十七了。不过精神甚好,思路敏捷。他说他年轻时曾在唐王朱聿键手下抗清,失败之后就隐居乡里,不应清廷的征辟。若不是方中通面子大,我们或许也请不动他。”
“而且,这个人自认军事才能更在数学天文之上,我正想推荐给绍宽呢。”金和光笑呵呵地说道,“他是江西广昌人,和我大致算是老乡了。”
“好好好,能有这些人相助,实在是太好了。”许纬辰连连点头,“那他们现在都住在哪里?”
“我们在城北鸡笼山观象台附近给他们安排了住处。”金和光答道,“等这批书编好了,就请他们在钦天监任职,继续做天文历法的研究。”
“这倒是。这些老先生都是人才,不能光用来编教科书,还得请他们在钦天监发挥作用。”许纬辰说完想了想,又说道,“这几位老先生我都想见一见,明天正好要去仪凤门军营和绍宽他们开会,你们能不能安排揭暄老先生和我同去,我正好认识认识,也好让他与绍宽切磋一下兵法。”
“没问题。编书的事情差不多忙好了,接下来他们几位都有空。”金和光十分干脆地答道。
第二天,许纬辰起了个大早,坐着马车前往鸡笼山观象台接揭暄同行。
揭暄果然器宇不凡,虽然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颇有些道骨仙风的感觉。唯独说话江西口音很重,好在许纬辰能听懂一些江西话,也不觉得有什么困难。
两人一路闲聊,很快到了城北军营。
南京城西北临江的地方,城墙向外凸出了一小块,就这一小块有仪凤、钟阜、金川三座城门,是南京城防最紧要的地方。当年朱棣靖难,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就是打开了金川门放入燕军,导致朱元璋苦心经营的南京城防,在靖难之役中没有起到丝毫作用。
城北军营就位于这三座城门之间,能容纳几千人马。而仪凤门外有朱天贵搭建的水寨,因此项绍宽禁止百姓从仪凤门进出,全部改走钟阜门和金川门。
项绍宽召集开会是因为要商议向江北大营屯粮的事,除了许纬辰,常镇业、陆希星等人也都要参加。会上的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军要继续北伐,就必须在江北大营囤积粮草,然后经由运河运输北上,支持大军向北进发。
会议先由项绍宽讲解屯粮的目的。过去几年的光复战争,都发生在江南富庶地区,军队基本上都可以做到因地而食,就算短期粮食短缺,也可以很快从邻近州县筹集调运。但渡过长江之后进入北方地区,粮食产量明显下降,就地征粮或者向附近州县筹粮都更为困难,而且北方地域广袤,补给线路变得更长。因此,先在江北大营屯粮是非常必要的。
然后,由吕宪华介绍江北防务的情况。自年初克复扬州之后,吕宪华就开始做北伐的准备工作,先是传檄而定收复了扬州府所辖的通州、海门等地,将南京以下的长江北岸全部占据。然后又派兵向北攻占了运河沿线的几个县城,最前沿的兵营已经驻扎到了距离淮安府城不过五十里的地方。
眼见光复大业进展顺利,与会者自然都非常兴奋。陆希星便说,今年降水较往年多,夏粮的收成不错,足以应付百姓的生活和南京的需要,秋粮可以大部分支应北伐。
说到降水多,大家自然又想起了刘国轩趁着大水进攻图海的计划。项绍宽说,刘国轩已经开始行动,但战况如何,目前还没有收到消息。倒是有一个半好不坏的消息,那就是王屏藩在川南抵挡住了张勇的进攻,贵州暂时是安全的。
会议结束,常镇业和陆希星先回去研究向江北大营运粮的方案,许纬辰拉着项绍宽,给他介绍揭暄。
揭暄与项绍宽似乎是一见如故,非常投缘。项绍宽问起今后用兵的方向,揭暄认为历代南方北伐,往往先争夺襄樊、四川,而后进取关中,但明太祖遣徐达北伐,却是排云直上,完全是因为古今形势变异,关中不再是富裕地区,而沿漕运路线北伐既省力又快捷。如今只要攻占淮安、徐州,则清军在中原无以立足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