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秘录》我写了四年左右,终于把这个故事写完了。我很高兴这个故事动笔于夏天,也完结于夏天。
故事落下帷幕,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最初故事的动笔,是一次灵光的闪现,让我有了写作的动力。还有一个原因是来自小学、初中时期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我对这个故事背景有了一定的架构。
之所以花四年认真写这本书,也是想完成小时候的一个心愿。现在这本书写完了,而我的心愿也圆满了。
我自知文笔不太好,水平也有所欠缺,但我极力的想把它写好。
我很喜欢写作和构思的过程,每到这种时候我会进入一个无我的境界,享受这段美好且安宁的时光。
《天宝秘录》围绕着诸神之战和封神之战,这两场大战展开。当然这中间还提到了第二文明纪元——尤弥费特罗多王朝,第三文明纪元——维多波尔曼帝国,以及第四文明纪元——亚特兰蒂斯联邦。
对于亚特兰蒂斯联邦的背景故事我在书中描绘了不少,在我的设想中,下一部小说应该是围绕着亚特兰蒂斯联邦展开,毕竟我很喜欢亚特兰蒂斯关于“正义”的探讨,而我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路。
不过我也很想写远古九神最终成神的整个故事,想必写起来一定非常的有趣。还有时间的话,第二、第三文明纪元的故事也想写,想写的真的有很多。
当然了,我也想写发生在第六文明纪元的故事,毕竟那可是被称为“美好明天”的纪元。
想写的太多了,先挖个大坑吧。
好了,言归正传。
从《理想乐园》这章开始,这本书的故事就开始朝着结局慢慢靠近,我的目光也聚焦在最核心的词汇——死亡。
就像这个宇宙的万事万物一样,从开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朝着死亡不断迈进,这是避无可避的一件事。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既定的“死亡”呢?
唯有过程。过程才是我们留在这个世界,独属于我们生命的痕迹,进而又引出本书另外一个问题的探求: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每个人心中肯定都有自己的答案。
而我在书中选择的答案,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与时间》中提到的哲学理念——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强调,死亡揭示了存在的“时间性”。死亡作为我们无法避免的终点,我们才能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才能赋予我们生命价值和意义。
既然我们终有一天会死去,会离开这个世界,那么是不是万事万物就没有意义?
这就陷入了虚无主义。
“向死而生”不是悲观的宿命论,而是对生命的肯定。我们只有深刻的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才能活出真正无限的生命意义。
我非常希望所有人能够顺遂的度过这一生,但我知道这只是美好的祝愿。因为我们这一生注定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苦难,经受各种各样的挫折,所以我祝愿诸位能够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快乐自由的过这一生。
有人执着“昨天”,有人活在“今天”,也有人面向“明天”。
明天到底怎么样,我们所有人都不清楚,因为它不确定。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带着“昨天”的念想,过好“今天”,并期待“明天”。
如果“向死而生”是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的回答,那么“愿生命绽放于永恒之巅,并期待比永远更远的美好明天”则是贯穿全书最核心的宣言。
期待美好的“明天”,是我们对未来的憧憬,也包含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希望。用“期待”一词去解构不确定的“明天”,这本身就充满着积极向上的力量。
如果说“死亡”是全书最核心的词汇,那么“快乐”、“自由”、“爱”和“生命”四个词贯穿全书。
说到“快乐”,越长大,越难获得真正的快乐。史铁生曾经在《我与地坛》一书中这样写道:“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里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上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文字总是有种温柔的力量,它能够承载着人的情感,跨越时间的沟壑,直达人的内心深处。
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似乎拖着我们不停的朝前赶路,却忘了那些须臾间的温暖,是我们拼命想抓住又抓不住的东西。曾经一度向往诗一般的文字,后面才发现不管是华丽的词藻亦或者是平常的叙述,能触动人心的才是真正的文字。文字从来不冰冷,在我看来它是有温度的,它可以带领我们领略未曾见过的宏伟,也能带我们走近想象的巅峰,亦或者身临作者的心境。
三毛说过,“一个太过文艺的人,注定不会太快乐,心里有爱、有善良,骨子里住着孩子般的纯真,但也往往多愁善感,容易感知美好,也更容易体会悲伤。她喜欢文字,却往往不善言辞,不是文字太少,而是感受很多。”
文字对于我而言,意义非凡,能让我与许多伟大的人对话,让我更好的感知这个世界,能够清醒的明白,伟大源自平凡。那么文字对于你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