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纳米崛起

第六百零三章 发电站

纳米崛起 岭南仨人 2072 2024-05-30 17:58

  10月8日。

   在十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就有两艘月球飞船抵达广寒宫基地。

   不过这两艘飞船,并没有在港口区着陆,而是选择在广寒宫基地东南部,大约45.6公里的区域着陆。

   飞船着陆的地区,就是虹湾平原一号热井,显然这是准备建设发电站了。

   之前就到了广寒宫基地的两名电气工程师方宏、孙思路,在临时司机石克己的带领下,来到了虹湾平原一号热井。

   两艘月球飞船,一共是182吨,分成八个太空舱,除去两个动力舱,剩下的六个太空舱都是功能舱。

   将两人送到飞船一旁,石克己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加大电门,将越野车的速度提升到22~26公里每小时,返回主基地。

   现在基地附近,又进入了月夜时期,花费了两个小时左右,他返回了基地。

   然后拉上一大堆特制电缆、铅+泡沫硅钢制造的复合管道,开着越野车原路开向虹湾平原一号热井。

   不过他的目的地,并不是虹湾平原一号热井,开了大约六公里左右,他看到了正在施工的李建先。

   其实施工也是挺简单的,就是操作一台小型开渠机,挖掘一条深度1米、宽度0.4米的渠道。

   而石克己的工作,则是安装泡沫硅钢铅管和电缆,然后将管道埋下去。

   电缆是铺设在地下的,之所以搞得这么麻烦,主要是因为月球表面的太阳风、宇宙射线、静电,电缆直接铺设在露天环境,很容易被干扰。

   要知道这条电缆的用途,是用于工业区的,工业生产是要求二十四小时不停电的,特别是冶金、电解行业,如果突然停电,会导致生产设备出故障、产品报废。

   因此这条电缆,采用了铅复合管道和地下铺设方案,就是为了保证供电的稳定。

   广寒宫基地预计用一个月时间,铺设完成这条45公里的电缆,要不是人手和设备比较少,采用多段同时施工,可以更快完成铺设。

   可惜广寒宫基地的人员,目前只有12人,加上要轮换,很多工作都是分身乏术,只能每个人身兼数职。

   视线回到虹湾平原一号热井这边。

   方宏和孙思路俩人,在过来之前,就做了施工的预案,现在设备一到,立马就可以开始按部就班的工作。

   首先他们要做一次钻探测试,确定一下具体的温度层,方便之后的钻孔。

   改进后的内循环液冷系统,让钻头的可以长时间工作,而钻头的材料也进行改进。

   现在钻探机的下钻速度,达到每小时8~10米左右。

   月海的表层都是月壤沉积物,坚硬的岩层要到二十米以下,第一天就向下打了213米左右。

   不过距离合适的温度层,还有一百多米。

   方宏负责钻探,而孙思路则准备温差发电管道。

   根据设计,这个发电站的发电功率是1.5万千瓦,单个温差发电管道的功率,则是1千千瓦,因此需要15个温差发电管道。

   其实温差发电管道并不长,组装起来的长度是20米,管道直径是12厘米,可以在温度400~500摄氏度的区域长期运行。

   至于管道的其他部分,除了电缆之外,都是广寒宫基地自己制造的泡沫硅钢管道。

   第二天中午。

   天空和周围的地面还是一片漆黑。

   方宏从钻头后面的温度探测器上,终于看到了适合温度层,在地下312米开始,温度就突破到400摄氏度。

   随着钻头继续向下,到了357米左右,温度达到500摄氏度左右。

   因此可以确定,最佳发电温度层,处于地下312~357米的区域,他最后决定将发电管道的位置,确定在315~335米的区域。

   “思路,我这边已经确定了发电温度层,你那边呢?”

   短波频道立刻响起了孙思路的回应:“我这边也可以了,昨天克己留下来的泡沫硅钢管,足够组装一条发电管道。”

   “好,这边交给你了,我去打下一个井。”

   “没问题。”

   孙思路启动电车,拉着一台设备来到101号井,这个设备类似于一个金属圆筒,高度在2.4米左右,直径为1.6米。

   这是发电机组的地面部分,只见孙思路将一节1米长的温差发电管道,插入其中,然后按下开关,这一节温差发电管道缓缓向下。

   紧接着是第二节、第三节……

   直到二十节温差发电管道组装好,接下来就是泡沫硅钢管道,同样是一节一节组装。

   傍晚匆匆吃了快餐后,宋思路继续工作,直到晚上八点多,最后一节泡沫硅钢管道才组装完成。

   实际上泡沫硅钢管道的直径,比温差发电管道小很多,直径只有2厘米左右主要是拉住发电管道,幸好月球重力比较低,减少了材料本身质量的重力效应。

   完成地下部分,接下来他测试了一下发电效果,输出功率稳定在每小时1千千瓦的水平,这符合设计功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