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更宋

第四百六十四章 太平九年

更宋 红莲素心 2067 2024-05-30 14:32

  就在此时,远处走过来一个人,李辉睁开眼睛,两个年轻人齐刷刷看过去,眼神十分犀利。

   看到来人身穿官袍,是翰林院的人,李辉冲紫云微微颔首,紫云轻声道:“陛下,翰林院的王大人来了。”

   紫云说完,郭浩已经知道来人是谁,王佑,字景叔,大名府莘县人,宰相王旦之父,三槐王氏始祖。

   郭浩睁开眼睛,摆了摆手,远处的王佑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摞书,拱手施礼。

   “陛下,《神农本草》二十卷,重定完毕,请陛下检阅。”

   “知道了。”

   郭浩示意王佑放在一旁,王佑恭敬的把书交给三德子,转身正要告退,却被郭浩忽然叫住。

   “王爱卿,你在翰林院有些年头了吧。”

   “回陛下,臣自入士以来,担任过御史、知制诰,后来入了翰林院,如今已有八年。”

   “八年……”

   郭浩嘀咕了一句,王佑站在一旁,心里十分忐忑,不知道郭浩忽然问这个是什么意思。

   “现在吏部缺人,孔爱卿一个人也忙不过来,你的学识也是不凡,就去吏部当个侍郎吧!”

   郭浩说完,王佑短暂的错愕后,随即大喜,立刻跪下谢恩:“多谢陛下!”

   郭浩摆了摆手,没有多说什么,赵匡胤作为内阁首辅,本来就挺忙,之前没有合适的人选,这才让他辛苦一下。

   可吏部毕竟重要,掌管三品以下官员任免,大宋大小官员数万,这个权利不能都给他。

   所以郭浩索性把原来的侍郎孔继森提拔为尚书,同时还要选一个侍郎,作为他的副手。

   如今地方官员虽然是改了,可是中央还没有改,主要是郭浩不想划分那么多部门,主要是部门多了官员就会增多,官员多了自然就不好管理。

   王佑今年五十岁了,一直在翰林院,辅佐内阁的工作,本以为这辈子仕途也就到这了,没想到还能再进一步。

   王佑得到郭浩提拔,这让翰林院里的其他官员的心思又活跃起来,毕竟内阁的官员年龄都不小了,六部的尚书也都到了致士的年龄。

   郭浩创建内阁之初,之所以保留翰林院,就是为朝廷提供一些预备人选,可以说能进入翰林院的官员,将来有很大可能进入六部或者内阁。

   就算不进入这两个地方,他们的身份也不弱于一些地方的官吏,因为朝廷很多政令他们都是参与了的。

   如果说现在的大宋是一座金字塔,郭浩无疑是塔尖上的存在,在他之下就是内阁,内阁之下就是六部。

   而内阁和六部之间,翰林院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人数众多,负责的事务庞杂,既辅佐内阁,又服务六部。

   这些年朝廷开科取士也增加了不少人才,但大多数都安排到了地方任职,一些年轻的成为乡长县长,年龄大的,表现还不错的,自然水涨船高。

   ……

   两国义和,战争停止,有些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比如说修史书。

   郭浩曾经看过五代的史书,包括宋史在内,其实记录的并不是很详细,谁让史书都是后人写的呢。

   所以到了郭浩这里,要求史官必须如实记录,而且越详细越好,涉及的方面很多,对百姓生活记录的也很详细。

   太平六年,五月。

   交州刺使丁琏遣使入贡,郭浩诏以丁琏为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交趾郡王。

   对于西南地区,郭浩始终表现的很友善,虽然他心里想要西南的地盘,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来。

   既然决定等了,那就不差这一时,反正西南地区迟早是华夏的,郭浩正好可以施展一些其他手段。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就到了太平九年。

   三年过去了,宋辽两国一直和平相处,吐蕃、回鹘也比较安分,占城、胶州、高句丽和大宋友好往来,汴梁城中甚至能看到西方的商人。

   “波利先生,这就是我们大宋的都城,汴梁,这比你们的首都拜占庭,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庆男带着一个金发碧眼的洋人,游走于汴梁大街,随着远洋技术的成熟,大宋已经被西方国家知晓。

   作为此时最强大的帝国,拜占庭帝国迎来了“黄金时代”,一代大帝巴西尔一世,开创了马其顿王朝,拜占庭帝国经历低谷后重新崛起。

   拜占庭帝国崛起,大宋的态势丝毫不弱于它,如今的大宋已经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

   “赞美主教,宋帝国真的很强大!”

   波利说的是希腊语,李庆男听不懂,翻译在一旁及时翻译,李庆男得意地笑了笑。

   经过三年的发展,汴梁第二轮城市规划已经完成,大街上房屋整齐,环境整洁,当年种的树木已经长大,增添了不少绿意。

   街道中间有一条白线,分开了往来车辆,车道两边还有人行道,人行道的下方是城市的排水通道。

   两边的商铺都标着数字,每个商铺都有朝廷颁布的标识,聚仙楼如今是汴梁最大的酒楼,光汴梁城就有三家,但甲子号只招待官员,还有各国的使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