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回到明朝当朱标

第326章 老朱指桑说槐

  邮局的事忙了很久,剩下的朱标交给了杨宪他们去做。

   清早,朱标窝在永宁宫的被窝里不想出来,今年的冬天实在是太冷了,临近过年更冷。

   看见桌上热腾腾的膳食,朱标连挪腾的意思都没有,他还想着睡到不冷了,再去跟老朱汇报邮局的事。

   徐妙薇见他不起来,又多放了个暖炉给他,吩咐锦儿伺候朱标的洗漱,这才去做其他的事。

   等去见老朱时,太阳已经到了天中,朱标把关于各地邮局修建的事情详细禀报。

   老朱点头,只说让还没有修建邮局和各地书院的,尽快让工部处理。

   三千五百多万两银子,已经把南直隶的邮局书院修建了,但银子只用了一百多万两。

   老朱感慨:“看来有个做事的人是好事啊,李炎这个工部尚书做的挺好,会用材料,会安排。你举荐的人不错。”

   御书房内,父子两人跟前放着如小山一样高的奏疏题本。别人以为做皇帝就是宫女侍卫前呼后拥的跟着,美酒佳肴用不尽。可是实际上,承受着整个大明朝廷的重任。

   别的不说,就老朱每天批阅的奏疏数量,最多的时候,从下了早朝开始批阅,整整批阅一天。奏疏都可以用百姓装菜的竹筐装好几筐子。

   这还是奏疏少的时候,多的时候有千本,朱标有次闲来无事,还帮老朱统计过。

   他每天很早起来上朝,上完朝立刻回来批阅,每次到了晚上,遇到有的问题,还要把相关官员,招进宫中上小晚朝,商量他批阅奏疏时发现的问题。

   好在老朱身强体壮,当年四处征战时,身子骨特别好,也就他能受得了这么高强度。

   老朱揉了揉自己的脖子,继续趴在案桌上看奏疏,旁边挑出来很多本奏疏,都是一会儿小晚朝需要他和百官处理的。

   “陛下,你该休息下了。”帮老朱整理奏疏的于一走过来小声的提醒他。

   “去给咱倒杯茶来。咱也想早早的睡觉享受,可是咱不敢,这份家业太大了,做梦都得操心。”老朱说话间又取了一本奏疏批阅。

   朱标看了看老朱皇帝,批阅奏疏是个好皇帝,勤俭节约也是,就是有时候这脾气太差,做事又没法评论对错,

   也没有说话,朱标直接走过去帮老朱整理好奏疏,低头批阅他面前的。只有自己多批阅奏疏,老朱才能少做几份。

   于一送了茶,又低头开始分类整理,老朱最想知道的,最关心的事情,紧急的事情,都需要他提前筛选一遍,各地的都放在一起,按照轻重缓急分放。

   中书省和几个尚书过来议事上小晚朝时,朱标面前只剩下几本奏疏。

   众人正在商议,御书房的窗户被寒风吹开,内侍立即跑去重新关上窗户。

   但进来的寒风还是把大家吹的打了个冷颤。

   老朱看了眼外面的天,紧了紧衣服:“天可真冷,百姓这年又不好过了啊。”

   “陛下,臣刚才进宫时,看到河流的冰比去年还要厚一点。这个月突然冷了。”李善长说道:“薪炭都预备给赈灾了。”

   于一给众人倒了热茶,让他们暖暖身子。

   兵部尚书道:“边镇练军,这天冷了,也需要薪炭,只是薪炭……”

   户部尚书道:“臣听人反应,说今年的柴薪银有些少。”

   老朱扔出来一本奏疏,对他们说道:“惜薪司给各宫送的木炭虽然好,但煤炭浪费实在多,山西煤场把石炭运到南京都不容易。浪费的那些石炭粉,都可以让百姓熬过一个冬天了。”

   石炭便是煤炭,只不过老朱每次都要这么叫,他们各种说辞就是为了提醒老朱薪炭银太少。

   老朱也不是好糊弄的,直接挑明说惜薪司浪费薪炭,表示生气。

   朱标安静听着,在目前的燃料中,他最推崇的还是煤。

   距今3500年前后,古人就发现了煤炭,并且已经开采和利用,极有可能已经将煤用于生产冶炼。

   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和使用煤炭的国家。

   汉代时,煤炭被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汉朝称作湮石、石涅、黑丹等。

   汉书中有记载,“豫章出石,可燃为薪”。西汉时煤炭就已经被用来炼钢铁。

   南北朝时,人用煤炭来取暖。

   宋代开始用焦炭炼铁,开始大规模开采,“煤”正式成为了煤炭的名称。

   元朝马可波罗来华,对此大为惊讶。

   朱标在此基础上,一直大力提倡煤矿,毕竟有了煤矿,就等于工业开启的第一步。

   “今年天冷,好几本奏疏都明着暗着说说咱给的柴薪银太少。谁不够的,去宫里的惜薪司扫些煤粉拿回去用。”

   众人没有说话。

   这些官员的俸禄中,是专有一项“柴薪银”,作为官员购买薪炭的补贴。

   老朱拿着奏疏:“咱平日里对红都箩炭节俭,你们家中御寒时,也要节俭点。”

   红箩炭是惜薪司生产出来的木炭,他们对品质往往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是御用木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