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投行之路

第367章 借壳的成本

投行之路 离月上雪 2063 2024-05-30 13:42

  提及借壳成本,蒋一帆之前大致做过研究。

   他家的新城钢铁集团虽然颓势已定,但其产品高额的市场占有率暂时不会让这艘巨型战舰沦为一个“壳”。

   尽管客观事实不算太坏,且蒋一帆内心也不情愿,但习惯防患未然的他还是为此调研了下行情。

   借壳成本就是如果我们自己IPO太费劲,想偷懒在二级市场上直接买一个上市公司,需要花多少钱。

   常规借壳方案的成本计算如下:

   交易前,假设咱们想买的壳公司市值50亿元,壳资产利润5亿元。

   交易完成后,壳公司市盈率为50倍,总市值变成5亿乘以50等于250亿,且我方持股65%,那么借壳成本=250亿*(1-65%)=87.5亿元。

   我国每年A股的借壳成本在80亿至100亿的区间内。

   但这只是理论情况,现实社会中,又有多少家公司可以一下拿出80亿至100亿的资产去换一个壳的控股权呢?

   有这个钱,爷爷我就算是投资小白,就算不会在二级市场翻云覆雨,也可以直接把资产变现,然后拿去买傻瓜式的股指基金。

   股指基金连续持有五年以上,平均年化收益也多半超过10%。

   80亿的10%就是8个亿,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净利润超过8个亿的公司不到250家,比如招商银行、中国石化、兴业银行和长江电力等。

   很不幸,这类公司一听名字,就知道即使爷爷我有钱买,他们也不会卖。

   在借壳上市的实际操作中,通常借壳成本在30至40亿之间,超过50亿元的壳就很难卖得动了。

   大家会问,明明刚才你说借壳成本在80亿元以上,怎么突然又变成50亿元以下了呢?

   这不是明显被低估么,壳资源不应该分分钟被炒上去才对么?

   理论上是的,因为80亿至100亿是壳的理论“价值”,但不是壳的“市场价格”,这又回到了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供求关系。

   被炒上去的基本条件是:没有足够多的壳卖,但有足够多的人买且有钱买。

   但蒋一帆发现不管IPO,债券业务怎么火,借壳市场就跟个打坐的和尚一样淡定,每年成功交易的数量就几十家,没出现过断崖式下跌,也不会有爆发式增长。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限制太多,归纳来看有七点:

   1、上市公司具备壳条件;

   2、壳方股东有交易意愿;

   3、壳方股东交易诉求合理;

   4、借壳方有交易意愿;

   5、借壳方诉求合理;

   6、借壳资产体量够大;

   7、借壳资产符合IPO条件。

   上述七个条件缺一不可,如何判断交易双方是否满足条件,如何筛选借壳标的,就是投资银行、律师和会计师等资本中介的共同工作了。

   市场上每年愿意把自己当成壳给别人借的上市公司有几百家,想借别人壳,自己又符合IPO条件的公司也有几百家,但是经过了一系列的意愿磋商、讨价还价、利益平衡后,成功达成交易的概率都在10%以下。

   这跟找对象差不多,要不就是互相看不对眼,要不就是看对眼了三观不合,要不就是只想恋爱不想结婚,或者都已经走到民政局排队了,又临时反悔……

   总之借壳这事儿,强求不得。

   在2017年,除了国家规定创业板公司不能借壳外,其它所有的上市公司理论上都能被借壳,但借壳发生率很低,且市值越大的公司被借壳的概率越小。

   比如,40亿壳被重组的概率可能不及30亿壳的20%,而超过50亿的壳公司,被借壳的概率就已经接近零了。

   实际市场行情造成了借壳市场壳的价格严重偏离其价值,从而将理论上的估值体系孤立于市场之外。

   王潮当然不会跟红水科技的董事长曾志成说:“曾总您脑子能不能清醒一点?贵公司去年就3000万左右的净利润,之前都在亏钱,怎么可能有钱买几十亿的壳?要买也是像天英控股那样财大气粗的企业才买得起。”

   一个情商高的人,总能在说话时设定合适的界限,专注于解决办法而非问题本身。

   如果说智商是基础、情商是套路,那么蒋一帆的师兄王潮也是一个将套路玩得很溜的人。

   他此时只是非常平和地,将目前市场行情同曾志成介绍了下,曾志成不傻,顿时就明白了自己目前几斤几两,也就打消了买壳的冲动。

   “曾总您放心,目前IPO审核速度大幅提高了,今年有望审核完400家企业,而且审核力度也不紧。”

   王潮话说到这里时,蒋一帆突然感觉一阵反胃,他没来得及跟其他人打招呼就起身冲去了卫生间。

   朝洗手池一阵狂吐后,胃酸混在酒水里一同从食道涌了出来,蒋一帆感觉喉咙酸得发麻。

   吐完后的蒋一帆,依旧跪在地上很久,他没想到自己锻炼了几个月,今晚还喝了茶,最终还是吐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