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这个难题嘛,倒也有解决之道。
然而,嬴烁并不在意儒家学派成员的态度,毕竟他对那些自诩的学术权威毫无兴趣。
他们都是伪善的伪装者,自以为小圣贤庄的地位崇高?若有机会,他会毫不迟疑地摧毁那个地方。
目前,他只是给儒家一个警示,没有波及宫廷内的儒家弟子。
他只想看他们如何抉择,作出何种反应。
王绾内心不禁感叹:“九公子的手段果决,各学派最好别给他留下可乘之机。”
在他的立场上,他真心不愿见到大秦与学派间的冲突扩大。
同时,他也担忧世家与朝廷的疏离,因为大秦当前仍需世家的支持。
首先的改革——废除徭役,还需嬴烁独自完成驰道工程后才能稳固根基。
至于第三十六章,嬴烁对世族和百家的敌意,丝毫没有掩饰。
他的态度昭示了他对这两方的深切怨怼。
王绾凝视着李斯,苦涩的笑容浮现在脸庞,今日的一切已彻底明朗。
嬴烁与百家、世家的恩怨,如同无法调和的矛盾,如果他成为未来的大秦君主,
那么大秦与学派、世家的冲突将不可避免。
尽管退朝,李斯和王绾并未急于离去,他们在宫中的主道上闲逛,边走边深入交谈。
李斯感慨道:“王大人,面对百家和六国残余势力的联手攻击,任何人的友善都显得无力。”
李斯内心坚决,不愿法家弟子卷入纷争,幸亏法家始终支持大秦。
否则,他现在的处境恐怕不会如此轻松,他如今正是法家的代表。
他反复告诫法家,务必与嬴烁保持一致,哪怕嬴烁的行动无法得到法家认同,但对大秦有益。
王绾明白李斯的立场,只要嬴烁不撼动法家在秦国的地位,李斯就会坚定不移地站在他这一边。
而且,各学派间的关系同样紧张,法家与儒家、墨家之间的对立尤为激烈,尤其是与儒家。
李斯曾是儒家的一员,如今却转投法家,这怎能不引起儒家的痛恨?
韩非之死,若非儒家暗中插手,王绾绝不相信这样的结果。
对于韩非和李斯这样的儒家叛逆,儒家的恨意可想而知。
“帝国承受不起动荡,必须确保九公子完成驰道建设,这是国家的战略,不容轻忽。”
王绾心中明白,但关于如何处理学派与大秦的关系,他尚未定下策略。
“王大人,对儒、墨、农家的期待或许只是幻想,大秦体制决定了他们的立场。”
王绾回应道,眼中闪烁着一丝狡黠,“这可不一定。”
就在这时,嬴烁突然出现在他们身后,赞赏道:“王大人的眼光独到。”
王维停下脚步,转身面对着嬴烁,询问道:“公子已经有了应对之策吗。”
李斯一脸惊讶地凝视着嬴烁,他已经意识到这位九公子绝非等闲之辈。
“设想在国都创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学术殿堂——万流馆!邀请天下各家学者在此传道授业,广纳贤才。”
“高见……”
王维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个建议犹如晨曦中的曙光,无比诱人。
对于那些不欲颠覆秦国的学者来说,这样的场所无疑是个理想的避风港。
百家之所以对秦国心存芥蒂,是因为法家独大,使他们难以施展抱负。
百家的存在意义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非单纯的研究。
如果无人继承,他们的学术就面临危机。
设立万流馆,国家可以从其中挑选人才,从而削弱百家间的联合力量,甚至可能分化各学派,使之相互竞争。
“我大秦,乃开放包容之地。”
“我们不仅建万流馆,还将建立军事学院、工艺研究院和文理学院,三大官方主导的学术圣地。”
说完,嬴烁接着道:“各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对国家有益,皆可接纳并培养。”
“对国家不利的学说,可在万流馆内保留传承,作为研究对象。”
嬴烁深藏不露,直到最后才揭晓他的计划,意在让李斯和王维提出建议,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核心项目。
他已经与父皇讨论过,这是分化百家最有效的策略。
百家支持叛逆势力,无非是渴望话语权。
何不让他们在万流馆内部竞争,以此检验他们的理念是否可行。
适合国家发展的,便可任用;不适合的,就让他们在学术的海洋里继续探索。
纵然他们是暂时的‘废物’,百年后,万流馆将成为他们对帝国忠诚的见证。
李斯低声问道:“九公子,此事陛下……”
嬴烁微笑道:“陛下早已知情,他希望两位大人能主导此事。”
王维苦笑,开口道:“公子,财政问题……”
嬴烁心中暗骂,这两个家伙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家伙,想要他们行动,必须给出实质性的承诺。
“这个难题嘛,倒也有解决之道。”
“但需等我完成驰道的建设,那时,我自当提供充足的资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