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

第350章 御驾亲征,这个不可以

  这段时间以来,在黄权的带领下,军机台综合目前所有的已知信息。

   商量研究了一份进攻陇西的完整方略,并且还有几份备用方案。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出征需要多少兵马,行军路线,多少粮秣,运送路线如何等等,这些都是军机台聊熟于心的情报。

   而且都要做到尽可能的完善,详尽,出了任何差错都是重大的责任。

   这其中,庞大的计算量与黄权头发消耗量成正比。

   准备十分充足,大家对此战也颇为有信心。

   但却有一个非常重要且棘手的问题,朝堂上一直争论不休。

   那就是,此次北伐,谁为主帅?!

   “莫非朕不知兵?”老刘当然是想御驾亲征的。

   按照以往的情况,身为汉中王统帅大军出征当然是没得问题的。

   可现在刘备称帝了,那意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诸葛亮、法正、黄权、赵云等一众文武都劝阻刘备这一危险的想法,认为老刘还是坐镇后方比较合适。

   他们身为臣子,怎么可以让皇帝御驾亲征呢。

   那可是上千里的秦岭,进进出出都是蜀道难,但凡是个理智点的臣子都不会让皇帝本人去拼命。

   皇帝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御驾亲征。

   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朝中并没有适合出征的将领,只能皇帝亲自上阵。

   试问如今朝廷中的将帅们都是酒囊饭袋,不得不需要九五之尊亲冒矢石吗?

   二是时局崩坏逼得皇帝必须要亲自上阵,以鼓舞军心民心,挽回颓势。

   而真到了这种情况,基本上往往都是朝代面临重大危机之时。

   当下季汉军心民心不可用,局势崩坏了吗?显然没有。

   第三种情况就是此战必胜,没有任何悬念,十成十的碾压局。

   因为皇帝是王朝的最高领袖,是天子,所以一旦天子亲自出手,就必须赢,绝对不能失败。

   稍有顿挫,乃至于王师败绩,对朝廷的自信心,以及接下来的工作,都是沉重的打击。

   显然,这方面没人敢打包票。

   当然,不是不能让皇帝亲自上战场。

   但是老刘如今已经是六十一岁高龄,这个岁数真不能再折腾了。

   上一个翻越秦岭的是曹操,他可是回去后仅半年时间就驾鹤西去喽。

   天子身受天命,自然是有皇天后土和列祖列宗的庇佑。

   可是,万一呢……

   还于旧都的政治诱惑力太大,若是头发花白的老刘忍耐不住非要豁出去要搏一把,谁能拦得住。

   赌国运这种事太疯狂了,群臣是想稳中求胜的,当然害怕老刘等不及。

   古往今来,天子御驾亲征作为最高规格的军事手段,一直是很有争议的。

   先秦时期,周礼是不鼓励天子亲征的,但是后来仍有几个周天子耐不住寂寞非要上前线。

   然后就有了周昭王的‘六师尽丧、王征不归’,周桓王的‘王以伐郑、射王中肩’……

   秦朝的两位皇帝是没有御驾亲征过的,两汉以降,以皇帝身份御驾亲征的皇帝只有两位。

   一个是高皇帝刘邦、另一个是光武帝刘秀。

   刘邦御驾亲征了三次,一次是对阵匈奴,就是那次着名的白登之围。

   另两次则是分别亲征造反的陈豨、英布。

   在征讨英布的时候受了伤,回去没多久就山陵崩逝了。

   刘邦的御驾亲征,看似是主动施为,其实都是时局逼迫下的无奈之举。

   但凡他有一点办法也不至于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去亲征。

   一个王朝新立,总是要深刻反省前代失败的原因。

   刘邦除了反思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还反思了其他政权败亡的教训。

   除了暴秦之外,令刘邦教训最为深刻的,自然是陈胜、吴广。

   他俩率领农民起义军,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拉开了轰轰烈烈推翻秦朝的序幕。

   最开始,刘邦刚起兵的时候,便是想去投靠张楚政权的。

   张楚政权起初只有900余人,很快就发展到数十万人,其声势不可谓不浩大。

   陈胜自封为"张楚王",然后开始坐镇陈县,派遣手下将领对外作战。

   武臣、周市、周文西等人,都是陈胜手下的将领。

   他们凭借陈胜的军队立下赫赫战功,可一旦实力渐渐壮大,便开始脱离陈胜的控制,自立为王。

   最终,陈胜的力量被这些野心勃勃的将领瓜分一空。

   陈胜虽然是起义军的领袖,但他却无法牢牢掌控自己的手下将领。

   这无疑给后来的刘邦敲响了警钟,以至于刘邦自始至终一直牢牢把军权控制在自己手里。

   另外则是刘邦手下的将领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猛士,全都战功赫赫,他们只服从刘邦这个主帅。

   换了其他人统帅,彼此互相不服气,谁当一把手都很难服众。

   连太子统兵都无法指挥得动这群骄兵悍将。

   英布造反的时候,刘邦是不想去的,曾任命太子刘盈为统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