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3章 出城决战 shuhaige.net
大都督便苦口婆心的跟老太监解释,为什么要做出撤出军队,退守城池固守待援的决定。
因为再困守下去,一旦敌军招兵买马完成,双方军事实力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之后,他们可能会全军覆没。
大都督说得十分诚恳而又有理有据,而且还他还拿出了所谓铁证,那就是他们的十万大军居然打不过城里的五万雇佣军,如果城里兵力再增加,他们就更不是对手。
在他看来这已经很有说服力了,可是老太监却摇头。
他只简单的说了一句:“陛下临走前交代我们的,留二十万大军继续围困京城,剩下十万大都督可以派去收复其他叛乱的州县,包括契丹叛军。
因此要撤走军队,你最多只能撤走十万人,剩下的二十万必须继续围困京城,这是皇帝留下的圣旨,绝不能擅自改变,否则咱家就只能行使否决权。”
一众将领也参与说服工作,可是依旧没有任何用处,而且监军根本不再听他们的解释,径直走了,就撂下了一句话,——他们的决定他不同意,强行推行他就否决。
老太监走了之后,这会没法开了。
监军不在的军事会议,是没有任何效果的,也是不能够贯彻执行的,因为需要监军联名签署军令决定,才能够得到中高级将领的执行。
如果没有监军的签字,而中高级将领执行了统帅的决定,那是严重的违反军纪,会砍头的。
大都督跟一众将领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能继续等下去看看情况。
这些天,大都督有事没事的便往监军那跑,想说服他,可是这老太监一根筋,死活不同意。
而城里传出的消息却让大都督越来越心悬了。
因为城里招兵买马的速度很快,新兵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军事训练,提升战斗力。
大都督跟一众将领商议之后,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等到城里招兵买马完成,出城决战的时候,就是他们灭亡之时,眼下能救一部分军队就救一部分军队吧。
于是大都督跟一众将领商议之后,开始对手里的三十万军队进行重新编军,将其中的战斗力强的和装备精良的军队集中起来,凑够十万,由大都督亲自率领前去征讨其他叛乱的州县。
这当然只是借口,大都督想好了,他可不想这时候还去跟契丹人打,先保存实力才是王道,所以准备撤到北京临潢府去,那里粮草充足,而且还在他们掌控之下。
固守这座城池,等待完颜亮西征西夏回来,至少能保证保住留下来的军队精锐。
对于大都督的这个决定,老监军倒没有反对。
因为这符合皇帝完颜亮留下的话,而且皇帝并没有禁止大都督对军队重新进行编制,并挑选精锐前去平叛,这属于大都督的职权范围,老太监没有干预。
于是大都督率军撤出了对京城的包围,前往北京临潢府,留下的二十万军队,由他的大将白彦敬统领。
大都督跟白彦敬商定,将原本分作两处的封锁军队全部集中到了西城,并且做好准备,只要城里的敌军出来交战,一看战局不妙,白彦敬便立刻会下令撤兵。
然后朝临潢府方向撤退,撤去跟大都督会合,尽最大可能保存实力,那时候监军老太监就说不出二话来了,因为他们打不过只有撤退。
当然这种事情是不能够事先跟老监军商量的,只能做,不能说,否则众人知道他们的打算,老监军想睁只眼闭只眼也做不到了。
大都督纥石烈志宁便率领十万金兵撤离了京城,前往临潢府去了。
而白彦敬与老太监监军则留在了京城,按照事先部署,将部署在两面城墙进攻的军队集中到了一面城市,集中兵力,准备跟城里出来的乌林答氏的军队打一仗。
并且白彦敬私下里已经给几位高级将领说好了,只要发现打不过立刻撤兵,各自率军前往临潢府。
因为一旦军队被打散,再想统一指挥就很难,只有各自率军分别撤退了。
城里的乌林答氏得到消息,说城外敌军再次分兵,其中十万已经由大都督率领撤离了京城,朝西边去了,不知道具体目的是去增援完颜亮还是有别的打算,目前不清楚。
这个消息让城里的守军更加兴奋,意味着他们的压力进一步减小。
张玄素、张浩等大家纷纷向皇后请缨主动出击,击退城外敌军。
对于具体的行军作战,乌林答氏因为此前从未接触过军队,虽然这些日子她昼夜在城上与将士们在一起守城,但对于野战他仍然不擅长,也不知道这时候去打结果会如何。
但又不能每件事都跑去城外请教赵公子,眼看着将士们都提出要出城主动出击,击退敌军并乘胜追击,她也有些心动。
因为这时候城里的军队招兵买马已经进行了大半,她已经筹到了将近十五万军队,加上原先的七八万军队,兵力已经超过了二十万,与城外的军队在数量上虽然差的不算多,但至少已经不弱于对方,可以试一下与对方打一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